心灵相约

心理知识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灵相约 > 心理知识 > 正文

疫情之下大学生心理状态

发布日期:2022-05-13  浏览量:

疫情期间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情况是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的。但随着疫情持续时间的延长,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逐步累积,安全感的缺失导致负面情绪被放大、增多。而在负面情绪中,愤怒与悲伤处于量级最大的位置。而在高校因严峻疫情情况进行全封闭式管理的状态下,许多同学会有失眠,厌食等症状。


在疫情初期,部分学生对于疫情的认知并不算全面,对防护措施也不以为然,对整场疫情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认为新冠肺炎的感染只是小概率事件,自己并不会“倒霉”地碰上。甚至认为感染后也并不会有生命威胁,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过于不以为然并不是应对疫情的正确态度。疫情期间线上授课形式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良好管控自身学习状态,导致网络成瘾愈发严重。在高校封闭管理的情况下,许多本来稀松平常的娱乐方式变成了“奢望”,以至于学生基本只能与手机电脑相伴,在网络中交游。同时在被限制的状态下放大相关负面情绪,更加沉溺于能够在当下带来快感和放松自己的网络与游戏之中,忽略了现实中心理与生理上所必需社交及运动需要。加重情绪的不稳定和对现实的厌烦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累积,对现实世界的生活厌恶和不信任,从而更加依赖网络带来的快感,形成恶性循环。

因疫情影响,许多大学生调侃四年大学,三年疫情。导致教学形式与以往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于线下教学,致使学生本身感觉到在学习方面更加吃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明确地感觉到对学生的教学管理不能到位。多重因素影响下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比较浅显,并且在校封闭管理后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仅从微博等网络途径了解社会情况与基本的升学、就业形势。因此对自身所学以及所掌握的技能并不自信,担忧未来就业及升学的情况,同时未能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合适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工作或继续深造感到充满迷茫与无助。中国新闻周刊曾发布:2022年或是毕业生就业最为艰难的一年。其中提到2022年中国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为多年来新高,其中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更是历年最高。考研初试成绩发布后毕业生在当前形势下十分容易陷入焦虑:究竟是继续“二战”还是放弃读研进入就业职场。而疫情常态化更加激发了高校学生对于升学、就业情势的焦虑与恐惧。

疫情持续至今,在网络风气的影响下,躺平、摆烂等观念已经常被大学生挂在嘴上调侃,更有甚者将其奉为金科玉律,认为只有这样的生活态度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快乐。事实上,这是高校大学生缺失安全感反映在生活态度方面的情况。疫情期间的方方面面都与正常状态下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一代的大学生生于安平,长于康乐,盛世之年决定了他们成长的岁月里虽然或许会碰见小的灾祸却极少遇到普遍性的大的灾难。以至于当新冠疫情已如此迅猛之势席卷而来并且顽固地持续了近两年多,变异毒株达千余种,反反复复难窥彻底平息之期。学生心里的安全感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大的不安,不仅仅是对于自身生理健康的不安,也有对于未来升学、就业的不安。而“内卷”毋庸置疑加大了多数学生的不安全感,“躺平”、“摆烂”也就应运而生。这样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需要通过增加安全感来调整、扭转。